洞庭湖治理及其水文化保护弘扬研究
来源:市水务局   2014-07-21 10:57
浏览量:1 | | | |

 1  洞庭湖水文化的内涵

上溯到2000多年前,汨罗江畔的屈原与《楚辞》,就让洞庭湖融入了厚重的中国文化史,融入唐诗,让每一行诗句像花草一样芳香四溢;融入宋词,让每一篇词句像行云一样流畅挥洒;融入山水画,让每一帧画卷氤氲着意境;融入蓝墨水,让每一枚方块字渗透着灵气。洞庭湖水文化包涵五方面

1.1  优美的自然风景

    洞庭湖现有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千百年来,其横无际涯、气象万千的气势吸引了无数天下游客,出名的自然景点美不胜收。如“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风光绮丽的君山岛、“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舟直上天”风景秀美的南湖、东南亚最大的自然荷花景区——团湖,还有万鸟齐飞被列入联合国湿地公约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1.2  丰富的人文景观

    洞庭湖区人文景观众多,仅岳阳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如流芳千古、声名远播的岳阳楼,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屈子祠,还有杜甫墓庐、二妃墓、文庙、柳毅井等240多处人文古迹。这些人文景观像一颗颗晶莹闪亮的珍珠,镶嵌在洞庭湖区青山秀水之间,给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增添了无限的神韵。

1.3  宝贵湿地资源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生物物种宝库,现有淡水鱼类117种,野生植物和归化植物1186种鸟类317种东洞庭湖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1.4  和谐的治水思想

    明清以来,洞庭湖水害甚,治水思想纷呈,核心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赵仁基《论江水十二篇》指出“治江之计有二:曰广湖潴以清其源;防横决以遏其流。治灾之计有二:曰移灾民以避水之来;豁田粮以核地之实。”既采取工程措施调控洪水,与洪水作斗争,又调整经济发展和人口布局以适应洪水魏源《湖广水利论》指出“欲兴水利,先除水弊。除弊如何?曰,除其夺水夺利之人而已”。马征麟也提出五个方面的治江治湖计划禁开山以清其源;二急疏浚以畅其流;三开穴口以分其势;四议割弃以宽其地;五修陂渠以蓄其余。这些思想体现了古人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

1.5  深厚的文化底蕴

    《洞庭湖志》论曰:“自来地理山川、一切艺文,至洞庭湖,可谓极天下之大观,尽古今人文之能事。以人,则帝王、将相、名臣、醇儒、才人、妇女、仙释、外藩之流靡不到;以景,则风晨、月夕、云霞、雨雪、阴晴、晦明、春秋、冬夏之见于吟咏者靡不悉;以情,则忧君、爱国、伤时、悯乱、宴饮、酬酢、离别、悲歌、忼慨、喜怒、哀乐之发于篇章者靡不精”特别是汨罗江被誉为“蓝墨水的上游、文化人的圣地”。洞庭湖水文化底蕴可以归为四类:一是求索精神。诗人屈原投江殉国,以身明志,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奋发图强,是自古以来洞庭湖水文化的精髓;是忧乐精神。在关于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大量诗文中,抒发了名臣、醇儒、才人们忧君爱国的广阔胸怀。特别是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宜使后人搁笔;抗洪精神。在与洪水抗争中,洞庭湖区人民培育了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抗洪精神;四是洒脱情怀。这类诗文将洞庭湖的山水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传说中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诗文,表达了文人才子们洒脱、飘逸的山水情致。

2  影响洞庭湖水文化弘扬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水安全问题

    洞庭湖水系和洪水组成比较复杂,沿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有新墙河、汨罗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淞滋河、虎渡河和藕池河等9条江(河)入湖,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为2803亿立方米1956-2008年,其中四水1658.2亿立方米、三口858.8亿立方米、区间286亿立方米。巨额的江河来水经洞庭湖蓄滞和调节后,再流经城陵矶洪道注入长江,因此,洞庭湖区防汛抗灾的压力很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区先后有40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平均每1.5年发生一次,而且随着江湖关系变化,洪水水位越来越高,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这无论是对洞庭湖区的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是极大的威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遭受洪水破坏,其文化层面的影响更大,有的甚至会逐渐消亡。特别是对君山岛、岳阳楼风景区及汨罗江沿线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密集的地方更是如此。由此可见,洞庭湖治理对水文化的保护作用极为重要。

2.2  水资源问题

    洞庭湖区水资源虽然较丰富,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球气候变化和三峡工程运行清水下泄等,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受荆江裁湾、泥沙淤积、干流河道下切、三峡水库蓄水等因素的影响,长江三口分流量呈递减趋势,分流量衰减幅度达56.6%,分流比衰减幅度达51%,衰减幅度最大的为藕池口,分流比由50年代的14.1%减少至目前的4.1%,并对岳阳市的影响最大。据统计,藕池河西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断流时间为250-300天,而2006年断流时间曾达336天。特别是低水位影响加剧。自2003年以来,洞庭湖区低水位频繁出现,且屡创历史新低,持续时间不断延长。一方面枯水期提前。2009年,城陵矶10月上中旬平均水位22.62米,较同期多年平均水位偏低4.32米,10月6日降至22.98米进入枯水期,比常年整整提前一个半月,大大加长了枯水期时段另一方面水位较常年同期大幅下降。2006、2009年10-12月水位比常年同期偏低2米以上2009年10月20日降到21.62米,较多年平均水位26.34米低4.72米。同时,垸内内湖、河流淤积萎缩,河湖阻隔,使得原本绿水绕城的“洞庭水乡”失缺了过去的一份灵气。加快洞庭湖治理,逐步恢复洞庭湖内外的原貌,将使得洞庭湖水文化依附壮观的洞庭湖这一载体不断延续和丰富发展。

2.3  水环境问题

    一方面,垸外水生态恶化。洞庭湖入湖水量减少使得洞庭湖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大大降低湖水氮、磷含量超标,部分湖泊已出现富营养化;湖泊水位下降,导致大量湖滩提前和加快显露,连续显露天数增加,使植物生长状态发生变化,湿地生态功能受到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水生生物资源呈衰退趋势;沿江临湖地带有螺洲滩面积明显增多。我市湖区有钉螺面积6.9公顷,易感染区域的面积2.8公顷,疫区乡镇125个、易感染区域居住的人群225万人。另一方面,垸内水污染严重。1964年以前全市有骨干内湖96个,面积8.6公顷,占湖区面积的17.9%,至2009年底仅剩35个,水面面积3公顷,总蓄水量12.2亿m3,可调蓄水量5.6亿m3,内湖水面比1964年减少5.6公顷,只占湖区总面积的5%。垸内水体逐年减少,调蓄能力下降,加之垸内投肥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增加,加剧了局部地区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内湖、内河水体富营养化。由于这些原因,洞庭湖部分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湿地面积减少,有的人文景观周围环境破坏后无人问津,逐渐被人遗忘,变得破破烂烂,这对洞庭湖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非常不利。

3  洞庭湖治理水文化实践

近些年来,洞庭湖治理坚持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传统水文化一脉相承

3.1  传承人水和谐理念

    人给水出路,水才会给人生路。1998年大水后,洞庭湖治理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岳阳投入资金近10亿元,平退堤垸155个,5.9万户22万民告别世代居住的“水窝子”。全市扩大蓄洪面积2.55公顷,增加调蓄水量13.5亿立方米。给洪水让出一条路来,这是一项浩大的非工程措施和治本方略。

3.2  传承历史人文理念

    岳阳市主城区城市防洪改变过来仅注重防洪效益的防洪工程建设模式,以防洪安全为根本,以传承历史文化为主题,将城市防洪建设与岳阳楼新景区融为一体,新建瞻岳门、仿古城墙、洞庭风韵诗廊等景点,打造成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旅游景区,充分体现了岳阳滨水特色,使名楼、名水、名城的历史人文效应更加彰显。

3.3  传承创新发展理念

    洞庭湖治理在对水工程、水环境满足除害兴利要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水工程对生态和文化的承载能力,实现水、水工程与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的有机结合。如积极推进流水环城整合东洞庭湖湿地、洞庭湖旅游度假区、君山野生荷花世界等涉水资源,联合申报洞庭湖国家级度假区,全力打造湖南旅游“洞庭湖时代”

3.4  传承献身负责求实理念

    “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是水文化精神形态的重要体现。作为一种导向、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激励着水利人创新求实,无私奉献。在洞庭湖治理中,湖区人民特别是水利人秉承治水先辈“劳身焦思、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的精神,把全部身心献给了洞庭湖治理事业,三湘大地随时可见水利人战天斗地、埋头苦干的身影,随处可见水利人心血浇筑而成的水利丰碑,使“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发扬光大。

4  洞庭湖水文化的发展

洞庭湖历经沧桑,秦汉以前只是君山附近的一块小水域,由于长江及汉水挟带大量泥沙,云梦泽逐步走向衰亡,迫使长江洪水南侵,洞庭湖逐年扩大1644-1825年全盛期天然湖泊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之后,随着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的作用洞庭湖由盛及衰,至建国初期减少到4350平方公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到1978年仅剩2961平方公里。目前,洞庭湖湖面约2625平方公里,调蓄容积也由全盛时期的400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167亿立方米。同时,洞庭湖的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使得洞庭湖水文化受到很大影响,急需在洞庭湖治理中得以修复、弘扬和创新。

4.1  修复

    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如洞庭湖水文化源于水一样,也可能在水的泛滥、干涸与污染中毁灭。洞庭湖治理应从三个方面对洞庭湖水文化进行修复。一是实施水利工程措施恢复洞庭湖烟波浩淼、横无际涯的自然风光,吸引更多的游客特别是有文化内涵的人来颂咏,进一步繁荣洞庭湖水文化。二是强化防洪体系建设保护洞庭湖绚丽多彩、流传悠久的人文景观。汨罗江是中国龙舟文化和世界龙舟竞渡运动的发祥地,应优先实施,将龙舟竞技、纪念屈原等文化元素巧妙揉合,进一步打造“蓝墨水的上游、文化人的圣地”。三是改善生态体系重建洞庭湖人水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加大水利血防、水污染治理湿地保护力度使洞庭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4.2  弘扬

    洞庭湖堪称历史文物之湖,古往今来积淀了与水相关联的丰厚的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物种文化、灾害文化、治水文化等。应当将洞庭湖水文化弘扬作为洞庭湖治理的非工程措施,摸清洞庭湖水文化家底,打造洞庭湖水文化品牌。应加快洞庭湖博物馆建设,充分展示洞庭湖的地质、物种、民俗、文学、艺术等,反映洞庭湖的嬗变、大萎缩,反映人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整治洞庭湖的壮举等,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洞庭湖,更多地了解洞庭湖水文化,让洞庭湖水文化随着滔滔江水流向大海,流向世界。

4.3  创新

    洞庭湖治理应进一步加强世界先进治水思想、治水技术、管水经验研究从中吸收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文化思想,提高洞庭湖水文化品位。同时,现在是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洞庭湖治理应更多的文化元素渗透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工程名称、工程造型等各个方面,满足人们亲水、爱水、戏水等文化需求。如岳阳市主城区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应结合生态岸线水景观建设实行“一湖一景”、“一河一景”、“一库一景”,展现一幅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建设“城水相依、水系相连、人和谐、水清绿”的宜居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