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名词解释
来源:市水务局   2010-12-27 15:31
浏览量:1 | | | |

四防:防汛,防洪,防旱,防涝。

水位:一般指江、河、库水面高出海平面若干米。

设防水位:在汛期,江水漫滩或到堤脚时的水位称为设防水位。到了这个水位级,防汛专业人员要检查港口、闸门、堤防险段情况,以保证安全,沿江各主要河段都有各自的设防水位位级。

警戒水位:沿江各主要河段根据堤防抗洪能力,防汛力量,规定的水位级为警戒水位。到了这个水位级,防汛大军要上堤防守,日夜巡视,时刻准备抢险。

保证水位:也是特大水位级,它是以1954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后,各主要河段确定的最高水位。如枝江刘巷为47.36米,七星台为46.59米。到了这个水位级,要不惜一切确保大堤安全渡汛。

桃汛:就是当桃花盛开的时间,高山积雪融化了所涨的洪水。

伏汛:就是夏天暴雨所造成的洪水。

秋汛:就是秋天暴雨所造成的洪水。

堤顶:是指堤防最高的顶面,又叫堤面。

边坡:堤防两侧的堤坡叫边坡,临江面的边坡叫外坡,背江的一面叫内坡。堤防的坡度用高度和水平距离表示。即:高比宽。

堤肩:是堤坡与堤顶相交的地方。

堤脚:是堤坡与地面相交的地方。

堤身与堤基:地面以上的叫堤身,地面以下的叫堤基。

禁脚:是堤脚(平台)以外一定的范围。我市禁脚规定:迎水面10-20米,背水面不少于2米。

散浸:江水上涨,堤身泡水,水从堤内坡或内脚附近渗出,叫散浸。

内脱坡:当堤背水坡发生严重散浸,则在散浸堤段的堤顶或内肩、内坡发生向堤脚下坐的弧形裂缝,随着土壤结构被破坏,内坡就整块地向下滑动,形成滑动部分下坐,坡脚土壤上鼓的现象。

漏洞:堤身受水,在水的渗透压力作用下,往往在堤防的薄弱段,在堤身背水坡和坡脚,开始出现冒水孔,水从洞内流出,叫做漏洞。漏洞有清水洞和浑水洞之分。

跌窝:汛期堤身内外坡及外滩发生局部塌洞。

管涌: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堤内平地发生"流土"和"潜蚀"两种不同含义的险情统称。

浪坎:汛期中,水面较宽风浪较大的堤防,被风浪冲击淘刷,堤外坡土粒被水冲走成为陡坎现象。

流土:粘土层下面粉砂或细砂层颗粒大小均匀且无粘性,在很小渗透压力下,就被破坏的现象,称为流土。

潜蚀:粉砂、细砂颗粒填充在成为骨架的砂砾、卵石层的空隙中,被渗水压力破坏时,仅是将这种细小颗粒,随涌水带走没有破坏它的骨架的称为潜蚀。

梅雨:主要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由势均力敌的冷、暖空气长期在该地区交绥,导致锋面或气旋的频繁活动所致。梅雨期雨量集中,有时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因时值梅子成熟,故名梅雨。

涝灾:平原圩区由于地势低洼平坦,排水不畅,当地的暴雨径流因河道的排水能力有限或者受到大江大河的洪水顶托,内水不能及时外排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涝灾。

渍害:平原圩区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和河渠长期高水位,使地下水位抬高接近地面,影响作物生长,称为渍害。

干旱:由于植物根系吸水不足以致破坏了植物体水分平衡和协调的现象,称为干旱。根据产生干旱的原因不同,又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

凋萎系数:为了防止土壤干旱,最低的要求是土壤水的渗透压力不大于根毛系细胞液的渗透压力,否则就会使植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现象,凋萎系数就是这样的土壤含水率临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