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洞庭丨河湖共治,绘就城水共融新画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5 09:21
浏览量:1 | | | |

  编者按:
  洞庭烟波浩渺,巴陵气象万千。这里曾流淌过屈原的诗意,范仲淹的豪情,也滋养着鱼米之乡的丰饶。今日之洞庭,不仅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瑰宝,更是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进的生动实践。岳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湖南日报社岳阳分社联合岳阳市水利局、岳阳市林业局推出《大美洞庭》融媒体报道,将聚焦从湿地修复、候鸟迁徙到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多视角展现洞庭湖的生态之美、发展之变与文化之魂。敬请关注。
  大美洞庭②丨河湖共治,绘就城水共融新画卷
  北枕长江,南纳四水,洞庭入长江处是岳阳。
  7年多前,“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在此落地生根。今天的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处,碧波浩渺,水鸟翩跹,麋鹿奔腾。岳阳,以“治水”为笔、“兴水”为墨,在163公里长江岸线、50%以上洞庭湖水域面积和1500多平方公里东洞庭湖湿地间,书写一幅“水清岸绿、城水共融”的生态画卷。

  

织密治理“天罗地网”
秋日里,岳阳市岳阳楼区乌江河面跃动着细碎的光。该段水域的河长正带着巡河小分队踏上堤岸巡河,眼前宽阔的河道如缎带蜿蜒向前,修建的生态护坡如同给河岸披上铠甲。
这条完成蜕变的河流,早已成为康王乡的“水动脉”。它既承担着防洪排涝的重担,也维系着千亩良田的丰收期盼,更守护着沿线百姓的安居梦。
随着河道清淤、生态护坡建设、防洪排涝等举措的深入实施,如今乌江河畔,巡河护河已成为全民参与的自觉行动,碧波清流间流淌着共治共享的生动景象。
这样的治理图景,正是岳阳市河湖长制纵深推进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岳阳坚决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政治重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岳阳之为”贡献“长江之治”。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岳阳市持之以恒抓整改、抓治理、抓保护、抓建设,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2163名河湖长、1989名河湖警长、1172名民间河长与6368名志愿者,共同编织成覆盖全市165条大小湖泊、280条汇入长江和洞庭湖河流的立体监管网络。

  

2024年,长江岳阳段5个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连续7年保持Ⅱ类水质,洞庭湖岳阳区域总磷年均浓度为0.062mg/L,达到国、省考核目标,28条河湖跻身省级“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名录,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岳阳在全省2025年总河长会上作典型发言。
这组数据背后,是系统治水的智慧革新。
而最直观的答卷,写在岳阳百姓的家门口——曾经的“污水沟”变身生态公园,老旧小区披上“海绵新衣”,社区花园里雨水循环浇灌着绿意,水清岸绿的画卷中跃动着人居幸福的底色。

  

科技赋能让监管更智慧
岳阳县中洲乡水域占比达七成,是岳阳市水域面积最大的乡镇。过去,乡、村两级河湖长奔走在10公里洞庭湖大堤和内河水系之间,河湖管护压力巨大。
为更好守护家园,实现江湖安澜、永续利用,中洲乡主动作为,向科技要答案,不断加强监管智慧化建设。如今,全乡配备高清摄像头将达到220个,建成“空中摄像头、水面巡逻船、地上人员管”于一体的智慧巡河系统,为河长提供更广阔的河流管理视角,帮助河长更加精准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24小时全景式监测,为河湖管护工作增加了多双“眼睛”和多个“督办员”。而“电子河长”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保障水清河晏起到推动和支撑作用。
在湘阴县水利局智慧河湖系统云平台,“电子河长”通过智能AI识别,及时发现河湖保洁等问题,平台值班人员初步甄别后,当即向所辖乡镇河长反馈,河长立即指派人员前往现场核查。
目前,湘阴已有87个“电子河长”上岗值守。有人向河湖里丢垃圾排污,在湖里游泳或湖边钓鱼,通过“电子河长”的视频监控都能看到、查到,实现全天候24小时监管。

  

在湘江、资江和大型湖泊的重点出入水口、人员活动密集区等重点区域,“电子河长”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即使在夜间也能完成抓拍留痕、智能分析,实现精确告警、下派工单、挂号销号,确保问题处理动态化、可视化、规范化管理。
7年多来,岳阳全市共安装河湖监控电子眼近4000个,设置小微水体“党员先锋岗”3万多个。目前,洞庭湖江豚数量回升至160余头;东洞庭湖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发展到300多头,为我国最大的自然野化麋鹿种群;洞庭湖区域监测到鸟类数量45.85万只,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河湖共治立竿见影
位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黄盖湖,其中湖南临湘市1100多平方公里,湖北赤壁市430多平方公里。河长制实施前,黄盖湖两岸两地各自为政,各种标准不一,导致监管不力。两地探索流域协同治理新机制、新路径,又为河湖监管增添新合力。
7年多来,临湘以全面推行湖长制为契机,主动对接赤壁市,共同探索跨界湖泊共管模式。两地签署联防、联动工作方案,统一水质监测、堤防治理、退捕禁捕等水环境治理标准,设立临湘市赤壁市黄盖湖联合执法工作站,两地水利、公安、检察、林业、环保和渔政等部门执法人员参与联合执法,实现常态化一体治理、联动治理。
临湘市赤壁市黄盖湖联合执法工作站干部介绍,如果晚上搞行动,双方会互通有无、达成默契,双方互派执法队员参与联合执法,一个月有2到3回,频率还是相当高的。
坚持“沿湖同治、水陆联治、综合施治”十二字治水方针,两地还发起共建湘鄂碧水守护联合党支部,探索形成了联规划、联标准、联巡查、联部门、联投入、联整治、联宣教的“七联”共治新模式。

  岳阳县职业中专“河小青”行动中心实验室里,校园环保社团成员相互配合操作水质检测仪,设备屏幕上的溶解氧数值跃动间,3D洞庭湖模型同步亮起17个红点,每个监测点上的“生态哨位”清晰可见。

  岳阳“河小青”推行多维共治创新实践,推动“政—校—社—企”四维联动。在政府和社团协同中,水利专家与志愿者共同制定实施治水方案,精准有效发现解决河湖问题;“校社”联动过程中,高校“水质突击队”从实验室走向护水一线,引领志愿者开展巡河行动;在生态问题整改闭环中,青年志愿者化作“移动生态探头”,铺开“七大任务”清单,推动全民参与水环境治理。

  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岳阳探索形成“河长办+共青团+社会组织+群众”的联合机制,构建覆盖市、县联动护水网络,7年发展3600余支服务队、20万名志愿者,带动50余万名青少年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派”。

 

一张张“国字号”生态名片的加持,也让城市底色更加鲜明。岳阳先后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洞庭湖生态修复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成功典范。
岳阳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晖介绍,聚焦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中的水。岳阳水利人将一以贯之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全力筑牢生态屏障,“守护好一江碧水”,不断厚植“七个岳阳”的生态底色,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