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部讲党课:加强党性修养 构建和谐心灵
来源:市水务局   2016-06-08 15:31
浏览量:1 | | |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受大智书记的委托,我代表一支部讲一堂党课。说实在话,为了这堂党课,我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怎么讲好。主要是“三个不怎么样”:一是理论水平不怎么样;二是党性修养不怎么样;三是表达能力不怎么样。但为了完成大智书记的指示,不给我们一支部拖后腿,我还是赶鸭子上架。今天我谈不上讲党课,就谈一点个人感悟吧。我谈的题目是《加强党性修养,构建和谐心灵》。

这里,我先讲一个故事。宋朝文豪苏东坡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是莫逆之交,论文赋诗,无所不谈。有一次他们相对打坐,东坡问禅师:“大师,您现在看到的东坡是什么?”佛印大师反问:“您先说说,您看到佛印是什么?”东坡怀着好胜的心理,先发制人地说:“我打坐时,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团牛粪。”佛印禅师笑着说:“我打坐时,用我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东坡听后洋洋得意。 回家后,苏东坡把自己与大师的对话告诉了妹妹苏小妹,小妹听后说:“哥哥,你输得实在太惨了,你难道忘了在修行时,一切事物都是内心的反映吗?你内心是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禅师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你也是如来。”苏东坡听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生活形同此理。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同一事情,同一遭遇环境,往往有人乐观,有人悲伤,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心里装的是什么。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有了乐观的心绪、愉快的心情、宽容的心态,即使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只要把心态调整好了,环境也往往跟随改变,能把沮丧变为乐观,把喧闹变为宁静。

当今社会,大家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浮躁,认为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大家都浮躁地活着,忙着各种自以为重要的事,忙到忘掉忙的目的。说世界浮躁的人自己浮躁着,说自己浮躁的人好像也没打算改变浮躁,因为让浮躁存在的理由遍地都是,而宁静却找不到滋生的土壤。有人问过我,如何改变这个浮躁的社会?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我也扯不清,但有一点我非常清楚,就是我们共产党员在戒浮戒躁上应该勇当主力军。换句话说,心灵和谐是新时期党性修养的显著特征之一,每一名共产党员,应该紧跟时代脉搏,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构建和谐心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那么,大家会问:和谐心灵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和谐心灵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美好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心地善良,向善向上;心容雅量,宽厚宽广;心态正常,平衡平和。用原市委书记、现任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书记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讲平等、谋事干事重平实、发展进步需平稳、名利得失要平衡和精神境界求平和的“五平之心”。构建和谐心灵,既是一种人生修养,也是一种从政素质。我们每个共产党员要自觉调整心态,自觉打扫心灵的灰尘。我们知道,房间要经常打扫,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居住在这样的房间里,会感到很不舒服。心灵的房间也要经常打扫,不打扫也会积满污垢。蒙尘的心,会变得灰暗迷茫。我们每天会经历很多事,想到很多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地。心里的事情多了,心就跟着乱了。痛苦的情绪、不愉快的记忆如灰尘一样集聚在心里,恰如房间堆满了杂物变得杂乱无章,使人心烦意乱。因此,扫除心灵里的灰尘,为幸福快乐腾出更多更大的空间,能够使黯淡的心理变得亮堂,使杂乱的心情变得清净。怎么样构建和谐心灵呢?我觉得,我们人的思想太复杂了,有时不妨可以学学动物。

学做一只井底之蛙

有一幅漫画。描绘一只青蛙坐在井里向往着天空,画面这样写着:“只知道天有井那么大是一种幸福;知道天比井大是一种痛苦。” 我们知道,一直以来,“坐井观天”是一个贬义词,讽刺那些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人。 

其实,如这幅漫画,从另一角度看问题,一只井里的青蛙,成天在井里,出不去,它便只需知道井大的天就行了,那么它会知足常乐,心安理得地日出而息,日落而鸣,何尝不是一种平淡的幸福呢?!  相反,假如井里的青蛙是只聪明的青蛙,它的心比天高,不仅知道天,还知道天要比井大得多;它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它在井下很无奈,它出不去,它就会非常痛苦,很烦躁,无法平静地在井下生活,甚至无法和其他青蛙和平共处,看不惯井下一切事物,终生不得安宁。因此,可以断定,这是一只满身长刺、不受欢迎的青蛙,是一只整天唉声叹气、痛苦不堪、眼高手低,却老认为怀才不遇的青蛙。你们说,它会有快乐、幸福吗?其实,人最不“幸”的、最痛苦的也就是,自认为才高八斗,天纵英才,一身本事,却怀才不遇,没人赏识。这样的人,整天嫉世愤俗,嫌贫憎富,既恼别人,又恨自己,眼高手低,生活没有目标,却无法脚踏实地,找不到人生的突破口,自然无法享受到自己期待的成功的快乐,也就无法感受到幸福。不仅他自己不快乐,他身边的人也非常压抑。因此,我认为,学做一只井底之蛙,常怀满足心,也许你的心灵会和谐些,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和谐些。

学做一只糊涂之虫

有一个故事,讲两个落水者,一个视力好,一个视力差。两个落水者在宽阔的河面上挣扎,不久筋疲力尽了。突然,视力好的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们这边漂来。视力差的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于是,两人便鼓起勇气,奋力向小船游去。游着游着,视力好的那位停了下来,因为他看清了,那不是一艘小船,而是一截枯朽的木头。但视力差的那位却不知道那是一截木头,他还在奋力向前游。当他终于游到目的地,并发现那竟然是一截枯木头时,他已离岸不远了。视力好的那位就这样在水里丧失了生命,而视力差的却获得了新生。

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它隐含了一个哲理,就是适当的糊涂可能会成就一个人。我们知道,清代晚期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其实,这个糊涂是表面的,心里头却洞若观火,这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是很现实的,人心更是难测的。当你的聪明外观、锋芒毕露时,则遭人妒忌。炫耀自己,无非想让人高眼看你,无非为了虚荣、脸上有光,但当你在职场被排挤,不能尽情挥洒时,不知是否有聪明致祸之感叹?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人不能太精明、太计较,平时糊涂一点,给人留有余地,方是共赢之路。

人一旦“糊涂”了,就会变得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因此,我认为,学做一只糊涂之虫,常怀宽容心,也许你的心灵会和谐些,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和谐些。

这里,我送大家八个字:你若糊涂,便是晴天。

学做一只作茧之蚕

有一首诗,是讲奉献精神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作茧自缚的蚕,作茧自缚的过程,其实就是奉献的过程。奉献是什么?奉,即“捧”,意思是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奉献就是恭敬地交付、呈现。经过演变,现在,奉献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地付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在一份爱的感召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我们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谛就是奉献。

奉献的人是快乐的,在奉献的过程中,人的境界自然提升;奉献的人是富有的,在看到别人幸福的同时,自己收获了快乐。奉献的方式是多样的。“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这是鲁迅先生的奉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同志的奉献;“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铁人的奉献;“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这是焦裕禄书记的奉献。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着共产党员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尊敬,令人感动。

奉献的人是勤劳的。有的人看到别人成功,比对自己总是怨天尤人,怨老天没给他机遇,怨别人挡了他的道,整天怨这怨那,不思进取,不检点自己,把精力和时光耗费在怨天尤人上,其结果只能是弄得更惨。说实在话,机遇从不眷恋那些懒惰的人。只要你动起手来,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你也可以拥有成功。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之处,一个简单的动作可以练到出神入化,一件平凡的小事可以做到炉火纯青,这都是第一。我们局刘吉萍同志的档案管理不就做成了最美的人?因此,我认为,学做一只作茧之蚕,常怀奉献心,也许你的心灵会和谐些,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和谐些。

学做一只反哺之鸦

《增广贤文》说: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反哺”是乌鸦的习性。乌鸦的雏鸟长大,必衔食饲其母。《本草纲目》称乌鸦为慈鸟:此鸟出生,母哺60日,长者反哺60日,可谓慈孝矣。后来人们便将反哺比做人子孝敬父母。西晋文学家束皙诗云“嗷嗷林鸟,受哺于子”,宋朝文学家苏澈诗云:“马驰未觉西南远,鸟哺何辞日夜飞”。这些说的都是乌鸦由母鸟养大,在母鸟不能觅食时便衔食喂母鸟,以为回报。由此“乌鸦反哺”便比喻为子女尽孝乃天经地义。我这里讲学做一只反哺之鸦,除了孝义之外,主要是讲感恩之心。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可以消解内心的积怨,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虚谨慎的态度。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为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经常听说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愿感恩的心改变我们的态度,愿诚恳的态度带动我们的习惯,愿良好的习惯升华我们的性格,愿健康的性格使我们收获快乐的人生。因此,我认为,学做一只反哺之鸦,常怀感恩心,也许你的心灵会和谐些,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和谐些。

以上是我的讲课内容。上周星期五,在市委党校学习的熊主任回来,专程来到调研法规科,和办公室的陈康主任一起,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辩证唯物论的课,今天我就借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来结束我的讲课。辩证地看待学做一只井底之蛙,如果你能跳出去,不妨做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辩证地看待学做一只糊涂之虫,在变通之时不能放弃做人做事的底线;辩证地看待学做一只作茧之蚕,奉献也不妨讲究科学方式方法。唯有唯物地认为,反哺之义是永恒的。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