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她临长江,傍洞庭,境内内湖、河流众多。做好水文章、发展水经济,一直以来都是阳市委、市政府历任决策者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从沿湖风光带到环南湖旅游交通三圈,再到王家河公园,由外而内的治水的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出执政者不断放大岳阳水优势的理念,从中也体会到了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决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岳阳的脚步不会停歇。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城外浩浩汤汤的洞庭湖、奔腾不息的长江,城内碧水环流的景象,离我们不会遥远。
王家河这条自东北向西南流入南湖的河流,其名称的由来,民间有多个版本。一个为大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相传清代为方便东乡民众出入府城,在今王家河旁设有义渡。摆渡的船工姓王,夫妻二人风里来、雨里去,日夜为乡民摆渡。王家古道热肠,人们都习惯称此渡为“王家渡”,而这段河也约定俗成地被称之为“王家河”。
21世纪,随着城市发展东移,原处于城乡结合部的王家河片区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域,多少年来滋润着沿岸居民的王家河两岸出现越来越多的乱搭乱建,菜地、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王家河变得又瘦又黑,严重影响沿线15万居民生活品质。
2011年5月,王家河街道海棠社区居民杨振波,给时任市长黄兰香写信诉苦:“家住在王家河边20多年了,从前是水美、山美,可现在由于环境的污染,下水道粪便直排,加之岸边公司、企业污水都排在河内,实在是臭不可闻。”
民生无小事。王家河流域市民的呼声引起了岳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发现,王家河两岸一些截污管网尚未建设,工业及生活污水均直排入河,水质为劣Ⅴ类;两岸棚户区的居民在河道内乱建乱搭、倾倒垃圾。很快,王家河的治理提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消息传出,有如春日和风,在市民心中拂起了涟漪:“王家河有救了!”
经过专题会议研究、论证,2011年12月13日,岳阳市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审议了《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工作方案》。随后,成立了以时任市委书记黄兰香为政委,时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盛荣华任指挥长的王家河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岳阳楼区和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征拆安置,市规划局负责项目规划,市住建局负责工程建设;市水利建设投资公司也应运而生,全力融资争资,市直相关部门合力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2012年1月8日,这是岳阳人值得铭记的日子。数百名王家河沿岸居民一大早便涌向工地,见证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仪式。刚刚上任的市长盛荣华讲话掷地有声: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必须通过治污清水、筑坝活水、景观美水等工程措施,达到水清、水活、水美、水利的目标。在征地拆迁安置的同时,岳阳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座谈会、听证会,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老领导、专家学者、市民和学生等参与设计讨论,完善工程规划方案,建设以水系为纽带、人水相依、岸绿景美、生态宜居的主城区生态轴。
2012年10月15日,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始动工建设,6个土建标段、3个专业标段同步实施。工程南起三眼桥附近的螺丝岛,北至通海路,全长7.5公里,主要建设内容为“一河两带四路”:“一河”即王家河治污疏浚,“两带”即两岸沿线景观、文化长廊,“四路”即两岸人行游路、机动车道,具体包括城市道路、城市桥梁、园林绿化、岸线整治、灯光照明、截污管网与水循环处理系统、滚水坝、给排水、污水抽排、淤泥处理、堤坝、驿站、公共设施、经营性管理用房等工程。
2014年年底,包括景观工程、截污管网工程在内“一河两带四路”主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并逐步向群众开放。2015年底,将岳阳独有的求索精神、忧乐精神与骆驼精神串联形成文化主线文化创意工程基本完成。2016年7月22日,王家河公园管理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2017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4月5日,岳阳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岳阳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全市江河湖库正式全面推行河长制。王家河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常态化巡河管护下,用南湖流域综合整治、王家河面源污染集中整治的“画笔”,画出了王家河“垂柳依依吻细涟、碧水盈盈映蓝天”的美丽画卷。
众所周知,城市水环境的治理,要兼顾生态、产业和人居的和谐,是城市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如今,徜徉在王家河公园,两岸绿树掩映,一川碧水如玉带蜿蜒,王家河“凤凰涅槃”,蝶变新生,折射出的正是岳阳治水的执着与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王家河公园的落成,让作为江南水乡的岳阳散发出了更加迷人的魅力,更让广大市民内心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感。
如今的王家河公园不仅景色怡人,而且文化味浓,每天散步、休闲和游乐的市民纷至沓来,在欢快、轻松中感受岳阳这座城市的生态宜居之美。